Responsive image

BIM: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再造!!

2020-11-11 14:50

来源: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建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对建筑行业发生巨大影响。BIM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城市正潜移默化地向人们期待中的智能生命体转化。仅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乃至智慧化来看,你不得不承认,数字经济洪流所到之处,一切都将焕然一新,而智慧城市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招标采购发展论坛提出,我国电子招标采购已迈入互联共享、机制创新、深度应用的新阶段。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将进一步实现开放数据、公平交易、共享经济。如今,BIM正步入全生命周期应用时代。建筑的设计、施工、运维,直至最后的拆除,整个生命周期全部采用一套数据模型;不但设计单位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设计一体化,外部的施工和运维单位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校审一体化,甚至制造厂商也可以直接根据这个平台上的信息进行生产,加速建筑的工厂化制造进程。

        BIM是建筑部品数字化的承载者,数字化加工则是在应用已经建立的数字模型基础上,利用生产设备完成对产品的加工。BIM与数字化加工集成,意味着将BIM模型中的数据转换成数字化加工所需的数字模型,制造设备可根据该模型进行数字化加工,如预制混凝土板生产、管线预制加工和钢结构加工等。

        据悉,2014年7月,深圳成为全国首批电子招标投标创新试点城市。此后,深圳市建,开始全面构建电子招投标系统,并开拓思路,探索电子招投标的创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BIM技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的应用研究。

        应用大数据技术,助力智慧交易。深圳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完成数据资产盘点和数据清洗后,得到23614个招标项目、37838条企业数据、54948条自然人数据、670000多条交易过程数据、9000多万条清单数据。基于这些大数据基础,实现深圳工程建设分布可视化分析、深圳招投标改革政策执行效果分析、招投标价格数据分析等,并得到了六大成果:         

         一、科学计算清单价格合理区间参考,解决了长期以来无法科学确定工程造价合理成本的问题,帮助招标人成本预算与控制,帮助投标人合理报价,帮助专家智能化评标,并为政府审计、监督提供有效、准确、科学的数据参考。

        二、实现工程建设分布可视化分析,帮助各方主体直观了解深圳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分布,研判城市规划落地情况、各区域工程建设发展态势。

        三、创新性采用时序模拟方法分析深圳招投标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直观显示市场各维度数据变化,为政策制定的后效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四、采用线性回归算法进行中标结果主因子分析,直观反映影响中标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情况。

        五、实现全国施工企业在深圳中标情况的可视化分析,直观描述深圳建筑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度。其六,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实现招标倾向性分析,为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选择入围和定标方法提供了量化的直观数据参考。

        全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搭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应用二维码管理物资调配。项目部开发物资二维码管理系统,从物资生产、运输、入库、出库及安装全过程信息进行可追溯性管理;采用装配式货架,对重要、零散材料进行分类管理,标示清楚,方便出入口管理;结合二维码物流配送和调拨管理,通过移动终端设备PDA对条码的扫描,从而实现提高施工阶段材料进出库、分类、限额领料等的管理效率,清楚知道该物资在入库、出库、盘点的信息。打造全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基于已开发的二维码物资管理系统,对物业管控的关键点如设备、阀门、电箱等进行二维码编制,并与BIM模型相结合,录入物业运维需要查询的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以方便后期物业的运维管理:第一阶段,实现对物资常规出入库、报表管理,链接集采平台、集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第二阶段,建立以BIM模型为基础,集成虚拟建造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高端辅助工程设备的数字化精益建造平台;第三阶段,建立系统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今后项目的调试、运维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为打造项目“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业务扩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

        毋庸置疑,BIM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并且影响了建筑行业整个产业链条的重新构建。如果把BIM应用到了极致,推广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建筑行业将进入精细化、工厂化智能制造时代,管理粗放的“农民工”时代将因此终结”。业内有观点认为,如果BIM应用到一定程度,工厂化加工的工作量将占80%, 而在工地完成的工作量只有20%,这样,建设的速度将大幅提升,甚至提升1倍以上。BIM的有效利用,对于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石,也是整个建筑行业“数字化再造”的基础和实现方式。

声明: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