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前海数科为深圳黄木岗枢纽提供BIM技术服务

2022-11-02 09:00

来源:深圳市前海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10月28日,在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的正式宣布下,深圳地铁14号线、11号线福岗区间、以及岗厦北枢纽、黄木岗枢纽、大运枢纽(“两线三枢纽”)正式开通运营!作为连接深圳市中心区与深圳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两线三枢纽”的开通运营对深圳实施“东进战略”注入了强劲的交通动力。

  这项重大工程历经长达6年建设,应用了光伏发电、枢纽蓄冷、环保控制、减振降噪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凝聚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深圳市前海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前海数科”,本会副会长单位)荣幸参与其中,承担14号线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黄木岗枢纽一工区项目BIM技术服务,与其他建设者们一起见证了深圳向着“轨道上的城市”一步步迈进!

1 黄木岗枢纽项目概况

  黄木岗枢纽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笋岗西路、泥岗西路、华富路、华强北路五岔路口,是7号线、14号线和24号线(规划)三线换乘枢纽,拥有21个出入口。黄木岗枢纽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将把片区建设成为集体育、医疗、教育、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型中心区;按照 “站城一体化”的理念,致力打造一个集“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典范。

  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国内首例大规模采用桥、隧、站一体化建设的上下七层结构,且具有“一紧、两高、三难”的特点。“一紧”: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了常规工期需要五年以上的工程建造任务,确保14号线如期开通,工期十分紧迫。“两高”:施工工序衔接复杂、结构体系转换频繁,综合难度高;在保障既有线正常运营下实施改造,安全风险高;“三难”:工程体量大、多个国内首次、多次交通疏解和复杂地下管线迁改,且周边高楼林立、交通繁忙,既要确保既有道路正常通行,又要避免噪音等影响附近居民办公生活,场地狭小,文明施工标准高,要在平均占地9万平方米的施工场地内完成总建筑面积达19.4万平方米的上下七层结构,以及大量交通基础设施,犹如“螺狮壳里做道场、方寸间摆弄精微”,工程施工组织难、协调难、技术难。

  面临众多难点,前海数科等建设科技单位创新利用了“BIM+GIS”可视仿真技术,高起点谋划推演施工组织,将施工区域一分为三同步进行,构建连续作业机制,应用了低净空成槽机、低净空双轮铣、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大型钢管柱定位技术等新工装新工艺新工法,突破超大基坑支撑难、低净空环境下地连墙施工、钢管柱向下施工定位难等难关,仅用16个月就完成地下四层空间的盖挖逆作施工。

 

2 项目亮点 国内首例大倾角V柱关键节点突破

  枢纽核心区V型柱体系所营造出的大跨中庭,与带状天窗、下沉广场、生态廊道和立体绿化等相结合,实现“引景入城”,创新室内灯光系统,置身其中,仿佛日光照射,实现地下空间地上生活化。

黄木岗枢纽核心区V型柱

  整个枢纽有大型V柱50根,每根V柱倾角各不相同,V柱节点的梁板钢筋多达18层,节点内梁板柱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用钢量约4000吨。该情形为国内首次,没有先例可循,也无经验借鉴。前海数科等建设单位深度应用3D建模、BIM工况模拟技术,反复推演V型柱全周期施工,经周密计算修正后进行接头预留、模版定制、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施工,有效保证了枢纽V型柱的顺利施工,提高施工精度,保证施工质量。

黄木岗枢纽V型柱施工模拟

  该项目利用BIM技术在V柱节点优化和V柱精确定位等应用中节省约560余万元,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提升20%,综合效益高,得到各级管理单位和市政府的好评。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前海数科逐步由城市建设向城市管理、智慧运行及城市服务转变,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运用BIM、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深圳地铁集团的指引下完善精细化、智能化建设管理,践行TOD“产城融合”模式,致力于将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深铁前海国际枢纽中心等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城市交通综合体,引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发展。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深圳市前海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